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9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33篇
林业   75篇
农学   73篇
基础科学   194篇
  414篇
综合类   442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1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以精河绿洲为研究区,1997、2007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气象和水文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和时间序列追踪,探寻精河绿洲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表明:1)1997—2016年,精河绿洲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低覆被度植被、其他覆盖向耕地的转化;耕地向高覆盖度植被的转化;中覆盖植被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呈现出越来越减少趋势,水体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2007和2016年土地覆盖类型中的其他覆盖、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和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12.17%、5.30%和2.49%。高-中-低覆盖度植被,以及湿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速度最快,减幅达13.23%,中覆盖度植被前10年呈增加趋势,而后10年呈减少趋势。3)精河绿洲土地覆盖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低覆盖度植被的生存,人文因素则是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相似文献   
992.
为明确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华北地区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1981—2015年河北、河南和山东3个华北地区粮食主产省的作物生产、农业生产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种植面积均显著减少,冬小麦和油菜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冬小麦、玉米和花生总产量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总产量显著下降;1981—2015年所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冬小麦、玉米和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速率较快,大豆和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速较慢;2)1981—2015年,华北地区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投入和有效灌溉面积均显著增加,增长速率分别为14.3万t/年、7.2万t/年、7.3万t/年和12.2万hm~2/年;3)旱灾是影响华北地区作物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1981—2015年各省旱灾受灾面积显著减少;4)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是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自然因素中旱灾是造成作物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作物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华北地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93.
基于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从省域、地理区域和县域3个尺度探讨1995—2015年山东省农业化肥施用强度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山东省农业化肥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相对较高,变化趋势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2)化肥施用强度最高的是鲁东地区,其次为鲁中和鲁西地区;化肥施用强度总差异呈波动性上升的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原因;3)山东省县域化肥施用强度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态势有所增强,烟台的大部分县(市)成为稳定性热点,济南、淄博、莱芜和聊城的大部分县(市)成为稳定性冷点;4)化肥施用强度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农业纯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农民受教育程度、种植规模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人口数量和化肥价格无显著影响。未来应继续推广普及科学施肥技术,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加快土地流转,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求滇池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协调关系。【方法】选取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相关指标,构建滇池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分析流域2011—2015年的压力指数、承载力指数、协调指数、水资源承载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并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对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利用提取出的主要因子构建水资源承载力驱动力模型,识别出影响滇池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驱动力。【结果】滇池流域2011—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滇池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驱动力有人类活动因素和自然因素,包括城镇化率、经济发展因素以及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人均GDP和年降水量属于正向驱动因子,城镇化率和年均气温是负向驱动力。【结论】基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应加大外流域向滇池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形成多水源联合调水的格局,同时在保证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控制人口数量,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系统多水源供水的水资源高效配置与统一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995.
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实施和政策制定应基于科学的分析尾气排放特点,在引用国外排放模型对我国城市机动车排放水平进行评价时,应根据我国机动车行驶排放特点对模型进行修正.本文介绍了机动车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了我国在引用国外排放模型时由于车辆分类标准、测试工况和交通条件的不同对测试结果产生的影响.提出针对这些因素的改进意见,为建立我...  相似文献   
996.
长沙市森林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对森林资源的恢复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以长沙市区森林面积变化为切入点,利用GIS技术,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探讨2000年以来长沙地区森林动态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内在动因,分析了长沙市森林变化情况;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对长沙市森林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表明:长沙市森林面积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基础建设投入和人口增长的影响,影响森林面积变化的主要因子是GDP、固定资产投入、年末总人口、人均纯收入、财政总支出、工业产值、年降水量7个因子。  相似文献   
997.
国外城市森林建设历程与驱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由来已久, 在长期的建设历史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探讨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的不同驱动规律, 对我国目前正在兴起的城市森林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中回顾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概括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的历程, 指出国外城市森林建设主要有生态主导驱动、经济主导驱动和社会文化主导驱动等3种驱动模式, 归纳出国外城市森林建设驱动的两大特点; 根据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的这些驱动规律, 对我国城市森林建设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98.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基于地形图、Corona影像、TM影像和Alos影像数据,通过提取图们江下游1960,1986和2009年的湿地信息,对图们江下游敬信湿地的分布状况、景观格局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湿地面积的变化,包括水田、水库等在内的人工湿地面积显著增加,而包括沼泽、湖泊、河流在内的天然湿地面积不断降低;2)湿地类型的转化,大量的天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和非湿地,而大面积非湿地转化为水田;3)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图们江下游湿地景观斑块个数、景观破碎化指数及景观均匀性指数增加,而平均斑块面积、景观多样性指数在减少;4)人文因素是该地区天然湿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力,以农业活动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999.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决定了人类能否长期、可持续地利用地球资源。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利用陆地卫星遥感数据,通过非监督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1976,1990,2007年3期遥感影像专题信息,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并结合统计资料完成了汾河上游西北地区土地利用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能够对联合收割机V带传动结构进行精确的优化设计,深入地研究了粒子群算法在其中的应用。首先,研究了联合收割机V带传动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分别分析了目标函数、设计变量以及约束条件;其次,探究了粒子群算法的基本理论,分别讨论的传统粒子群算法和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基本理论;最后,进行了算例分析,通过对某自走式联合收割机V带传动结构的优化设计,获得了最优的V带传动结构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利用粒子群算对联合收割机V带传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具有好的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